登录 注册

东昌区人民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东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502013583620H/2023-02981
分      类: 专项规划 ; 通知
发文机关: 东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年07月04日
标      题: 通化市东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化市东昌区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文字号: 通昌政办发〔2023〕5号
发布日期: 2023年07月04日
索  引 号: 11220502013583620H/2023-02981 分      类: 专项规划 ; 通知
发文机关: 东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年07月04日
标      题: 通化市东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化市东昌区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文字号: 通昌政办发〔2023〕5号 发布日期: 2023年07月04日

  通化市东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化市东昌区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通昌政办发〔2023〕5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吉林东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

  《通化市东昌区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通化市东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7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通化市东昌区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十四五”时期是我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实现绿色转型、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全区工业经济将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按照“产业强区、工业先行”的发展思路,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做大总量、做强龙头、做精产品、做长产业链,实现工业快速发展。为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根据《通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化市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通市政办发〔2022〕18号),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及产业布局

  我区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医药、食品、装备制造为支柱,包装印刷为优势的产业格局。截至2020年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户,实现产值29.96亿元,实现增加值10.2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6.96亿元,实现利润3.51亿元。

  (一)发展情况

  虽然我区工业经济增长趋于平缓,但工业经济面临的形势及深层次的矛盾仍然非常严峻。从总量上看,企业发展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少,新增动力不足。我区现有规上工业企业中,超十亿元的企业仅有通化万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超亿元的企业7户;全市重点调度的8户企业产值占全区规上总产值比重70%以上;医药行业产值占全区规上总产值比重67%以上。从运行情况看,我区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还很大,稳增长的任务异常艰巨,工业经济后劲明显不足。从组织结构看,企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不高,引领带动作用不明显。从产品上看,我区产品大多是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低水平重复的产品,产品同质化严重,拳头产品少。以2020年单品种销售为例,全区只有万通药业的筋骨片、筋骨贴等3个单品种销售过亿。从创新能力看,产业竞争已经由生产阶段前移到了研究与开发阶段,但我区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全区只有万通药业1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百泉参业、前进石油等企业均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科技研发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不高,虽已具备了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但远不能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从行业情况看,推动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仍然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产业布局

  1.医药行业。医药是我区的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区的67%以上。目前,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11户,均为中成药生产企业。从总体上看,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够强,特别是受国家医疗改革政策影响,我区医药企业的短板凸显,表现在:一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能力有待提升,影响我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二是流动资金短缺,融资能力亟待提高;三是科技含量较低,销售市场急需拓展。我区医药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工艺不够先进,生产成本较高。医药品种以普药居多,没有成熟的生物制药和化药品种支撑和引领,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国家政策研判不足,应对主动性不高。国家一系列医改措施的施行,其目的为促进医药企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目前仅有万通药业、茂祥药业开展了一致性评价,其它化药品种文号面临放弃,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和资源损失;MAH制度的实施,仅个别企业利用政策积极寻求合作,一些中小企业较为墨守成规,在了解政策、应对政策方面研判不到位,没能充分认识到政策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食品行业。食品是我区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有效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人参、五味子等为原料的营养和保健食品制造业和以山葡萄为原料的葡萄酒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食品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潜力巨大,但是还存在着总量小、龙头企业少、科技含量低等短板。大多产品中“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人参、林蛙等特产资源加工,存在着产品加工深度低、低端产品多的问题。特别是葡萄酒行业,由于受国际整体环境影响,国产葡萄酒受国外葡萄酒冲击巨大。

  3.装备制造行业。目前,我区装备制造行业规上企业只有3户,近年产值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状态。龙头企业为前进石油,主要产品有石油机械及配件。因国家能源战略调整,国内石油装备需求日益旺盛,我区石油装备生产企业抓住机遇,积极开拓市场,及早抢夺订单,石油装备行业生产经营一片繁忙景象,经营形势比较喜人。但企业规模不大、创新能力低、竞争力不强等现状,依然是制约我区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技术工人短缺,存在着无技术工人操作而设备闲置现象,甚至有的企业因技术工人不足,无法保证供货,不能承担较大订单;部分企业租赁厂房生产,无法进行资产抵押贷款,导致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企业发展。

  二、发展形势

  (一)面临机遇

  一是振兴东北的国家战略机遇。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国务院出台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等系列重大政策举措,“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为东昌区参与区域深化产业分工协作、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供了有效载体。二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市场机遇。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化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区中心区位,是我省向南开放重要的窗口城市、对朝经济贸易的重要口岸,而作为通化市市辖区,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势地理位置,为我区工业开放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

  (二)面临挑战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当前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十分严峻。在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短期内难以扭转,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趋势加快,国际贸易投资持续萎缩,“逆全球化”加剧。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受“卡脖子”制约,一些重点产业等“断链”风险明显上升,实体经济面临“去中国化”压力。从国内经济发展阶段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制造业转换增长动力处于攻关期,可持续增长压力加大,我国工业总体上尚未摆脱低成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资源环境的约束愈发显著,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制造业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从我区工业发展看,工业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后劲不足,支柱优势产业不大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刚刚起步,新旧动能转换不快,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偏少,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还严重制约着我区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需要着力破解或得到根本解决。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抢抓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机遇,围绕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通化市“一四五”发展总体思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依照“333”工业产业发展新格局,构建符合东昌区实际的“1+3+N”发展模式,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建设,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新动能产业培育和发展,推动工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实现转型升级目标,努力为新时代绿色转型、全面振兴提供强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区工业经济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制造、智能制造能力进一步加强,突出发展“一优二强三提升”(即做优医药产业;做强食品保健品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提升包装印刷、精细化工和葡萄酒产业整体水平),确保全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1.规模实力有效增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32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

  2.质量效益明显改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实现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产销率达到98.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提高到10%左右。

  3.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0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力争提高到3.3%。

  4.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轻重工业比重调整到8: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

  5.两化融合取得新进展。累计培育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1户、制造业服务化示范试点企业1户。

  6.绿色制造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1.5%。

  四、重点任务

  (一)医药产业

  充分发挥“中国医药城”和国家新型工业化医药产业示范基地的集聚效应,全力落实“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规划,加速推动“六个回归”,支持全区医药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区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产值达到27亿元。

  1.巩固提升现代中药领先地位。积极推进医药企业集团式发展,研究落实销售结算回归政策及路径,大力发展医药集团总部经济;积极研究现代中药大品种质量稳定性、可控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等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创新中药销售服务模式;引进中药新品种,发展院内制剂和经典名方,推动院内制剂转准字号中药;支持和推动中药品种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中药集采目录;推进万通筋骨片、脑塞通丸等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推进医药特色产业园OEM智能化工厂建设项目进程,推动正和药业、昌源药业异地搬迁扩能改造项目早日投产达效,推进金恺威药业综合体建设项目顺利竣工。

  2.补齐化学药发展领域短板。积极争取省级政策和专项政策支持,重点发展化学制药中间体和原料药生产,支持化学制药企业创新药研发上市;大力推动万通药业化学药品制剂车间生产线项目建设,尽早形成产业化发展;推进阿托伐他汀钙片、甲氨蝶呤、厄贝沙坦、瑞格列奈片等化学药品种的一致性评价进程,取得列入医保目录的领先优势;稳定盐酸金刚烷胺等现有化学原料药的生产供给;推动万通药业仿制药二甲双胍格列苯脲片研究、仿制药托吡司特片产业化开发等研发项目的科技成果转化。

  3.打造药品上市持有人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全市医药企业生产线富余能力,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积极引进持有药品批号的科研院所、法人单位,与有资质的药企合作。建立药号引入平台,提升综合服务保障质效,在品种引进报批、检测、中试以及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加快推进药品上市持有人许可进程,打造万通药业MAH生产制造基地,建立药品MAH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对接全国医药品种信息,鼓励开展上下游产业合作,整合产能过剩。积极推动万通药业与巨仁堂药业、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哈尔滨仁皇药业、合肥利民制药等企业的合作进程,鼓励引导区域内医药健康企业抓住政策机遇,踊跃参与到产品合作和兼并重组等相关事宜中来,使全区医药健康产业共同做大做强。

  (二)食品保健品产业

  依托我区人参、酿酒葡萄等资源优势,按照“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科技支撑、突出特色”的原则,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壮大龙头企业,促进食品产业特色发展,力争规模以上食品产业工业产值达到2.2亿元。

  1.加快发展人参产业。依托百泉参业、力神药业、盛吉信等骨干人参生产企业,加大人参食品的研发力度,攻关加工生产工艺技术,重点在人参根、茎、叶、果提取物上进行深层次研究和开发,实现人参全株综合利用。加快推动人参产业药食同源发展,开发以人参为原料的一般食品、保健食品以及化妆品、药品等加工产品,拓宽人参产品受众群体,丰富人参产品格局,推动人参产业提质升级。

  2.壮大发展葡萄酒产业。依托通葡股份等大型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推动山葡萄酒酿制优质干红酒的技术攻关,鼓励企业研发生产具有鲜明地域属性的干红、干白、桃红、起泡、加强型等新品。加强葡萄酒加工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实施一批山葡萄干酒、甜酒、蒸馏酒等新品种的产品研发。聚集政策和要素资源,充分发挥地域特色资源、品牌等优势,通过招商引资、重组整合,加强规模企业培育,集中扶优扶强,壮大葡萄酒产业。利用通葡股份的历史文化,打造“葡萄酒+旅游”模式,提升葡萄酒产业知名度。

  3.鼓励发展特色功能性食品产业。依托纳图制药等企业,加大对葵花盘、林蛙、梅花鹿、食用菌、五味子、矿泉水等长白山特色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努力在功效研究、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寻求突破。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培育一批特色功能性食品“小巨人”企业。

  (三)装备制造产业

  以“强化基础、提升优势、培育特色、打造高端”为主线,围绕石化装备制造优势,提升智能制造能力,延伸产业链条,以前进石油、变压器制造等企业为骨干,着力提升装备制造行业整体水平,力争装备制造业工业产值达到1亿元。

  1.积极培育新型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交流合作,提升前进石油、远通石油、红光石油等传统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具有国际水准的石油配套设备等新型装备,扩大装备制造业发展规模,推进前进石油机械有限公司智能化工厂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前进石油与中海油的合作领域。

  2.提升矿山机械制造实力。大力发展矿用防爆变压器等产品,支持变压器制造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调整产品结构,加强生产过程节能减排以及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加强变压器制造与平顶山煤矿的合作和贸易往来。

  3.积极培育医疗器械制造业。以国家加快医疗器械国产化为契机,借助我省光学、精密仪器等领域的科研优势,加强与长春应化所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创新转化,加快医工转化,开展以生物仪、治疗仪为代表的先进医疗仪器制造,坚持对外引进与集聚发展,培植海恩达、佳俊生物电子等企业发展医疗器械和制药检测仪器与设备产业,加快数字诊疗装备、体外诊断产品的开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包装印刷、化工等其他产业

  依托我区现有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包装印刷和化工产业向专业化、精细化、高端化发展。

  1.大力发展包装印刷产业。以百利克朗思、祥海印刷、利隆包装为行业龙头,依托医药大健康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包装印刷产业,加快推进百利克朗思包装印刷产业园建设,引导包装印刷企业与域内医药企业合作。

  2.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依托华政环保建材,深度开发涂料、真石漆等化工产品,引导克恩日化、清水丽人等一批成长性较强的日化企业蓬勃发展,支持我区日化企业在品种创制、品质提升、品牌创建领域接轨国际领先水平。

  3.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围绕抓重点、补短板、通痛点,补齐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短板,打通固废、垃圾处理痛点,改善我区环境,通过技术支撑,实现变废为宝。以洁源污水处理为龙头,引领污水处理项目实施提标扩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专项资金,鼓励企业中具有一定处理能力和经济效益的污水处理项目从企业中剥离出来。

  (五)实施民营经济改革示范

  抢抓通化市列入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示范城市的机遇,坚持市场导向和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做大做强现有企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社会创新,促进大众创业,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个体工商户“枝繁叶茂”的良好局面。

  1.鼓励支持“创生个”。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失业人员、科技人员、归国留学人员等在我区投资创业,鼓励电子商务领域就业创业,对符合条件的初期创业者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加强创业培训,面向社会各类有创业意愿者,免费提供多层次、全过程、阶梯式创业培训,有效提升劳动者创业能力,对开展创业培训的机构给予创业培训补贴。

  2.引导扶持“个变企”。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产业政策导向,积极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经营业态好的个体工商户加快转型升级为企业。积极开展小微企业法律法规、建账建证、知识产权、经营管理、职业技能等专题培训。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担保、投保联动、商业性担保公司再担保等综合性金融服务。

  3.全力推进“小升规”。建立“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指导力度,推动成长性好的小微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为“四上”企业。积极做好列为“四上”企业培育对象的小微企业入库培育、数据报送、指导服务和动态运行监测工作,加强与统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新符合条件的“四上”企业及时纳入统计范围。

  4.积极推动“规改股”和“股上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建立一批产权明晰、决策民主、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现代企业,提升企业科学决策能力和规范运作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注册成为股份制公司,鼓励各类企业改制成为规范化股份制公司。坚持市场主导,强化政府引导,尊重企业意愿,抢抓政策机遇,全力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挂牌)融资,不断扩大我区资本市场主体数量。

  5.突出问题化解。紧紧围绕“政策如何落、钱从哪里来、项目如何找、难题咋破解、环境咋营造”五个关键问题,狠抓推进落实,搭建政策服务、金融综合服务、市场综合信息、就业创业培训、司法保障“四个平台”,为广大民营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全面落实政策。准确把握国家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级和省级、市级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民营经济发展、国有企业改革、降本减负等方面政策措施,深入开展前瞻性政策的谋划、争取和对接,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清除制约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政策性障碍,增强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确保形成最大的政策红利,为系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聚力提质增效。加强企业质量主体建设,推广智能制造和精益管理“双轮驱动”生产模式,鼓励企业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支持开展ISO9000族、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等质量体系认证,提高产品国内外市场认可度,进一步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形成较高的质量效益。

  (三)优化营商环境。牢固树立“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服务理念,以市场主体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大力解决体制机制弊端、整治不担当不作为问题,营造全社会尊商、重商、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良好环境。深化推进“放管服”和“只跑一次”改革,精简审批事项,提升政府效能。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行动,对企业要解决的事项实行全程代办服务。

  (四)推动项目建设。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作为首要任务,逐步做强优势产业。坚持对标先行、技改跟进、逆向思维、顺向推进。加强对现有企业生产装备、工艺条件的改造提升,实施产业链升级工程,延伸完善产业链。进一步强化技术改造管理体系,加强统计监测分析和项目管理。推动企业实现装备结构升级换代,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五)突出品牌培育。引导实施“质量强企”“品牌兴企”发展战略。加大优势品牌保护力度,发挥“万通”“茂祥”“元和”等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领域,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注重打造中国医药城、中国葡萄酒城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公共品牌,推动形成龙头品牌蓬勃发展、配套品牌快速崛起的品牌组织网络。

  (六)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创新体系建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拓展与科研院所的发展合作。推动园区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园、祥元工业园、包装印刷产业园等园区提档升级,搭建多层次、高水平的园区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相关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机制,建立健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制度,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七)推动精益管理。增强企业建立精益管理理念,引导企业对标业界高水平,不断提升企业质量和效率,推动企业向现代化、制度化、职业化管理方向转变。进一步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建设具有较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市场意识强、超前战略思维的新型企业家队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全面提升企业规范化综合素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八)支持并购重组。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和跨所有制重组,通过多种途径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加快对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支持企业通过对境内外相关行业并购重组的方式,取得研发能力、知识产权、品种质量、管理模式、营销网络等领域软实力的综合提升,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九)创新人才培养。着力提升企业管理人才队伍水平,提高企业创新发展、资本运作、科学管理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强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大力引进创新团队,集聚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育,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培训体系。大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办学,加快培育一批紧缺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和产业技术工人。

  (十)鼓励产融结合。把握产业与金融双轮驱动的趋势,进一步加大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充分用好国家政策性银行优惠政策。鼓励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提供个性化融资服务和解决方案。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质押担保贷款、融资租赁等产品和服务。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扩大发行标准化债权产品,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提高“信保基金”“助保金池”对工业企业支持力度,形成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和流动贷款需求的良好保障。